撰:李穎琛
編:羅婉彤
發佈日期:2017-07-25
墟市活動中萌芽的「蘇媽媽手工黑蒜」,從此成為了一個不一樣的母女活動。黑蒜全由蘇媽媽親手製作,剩下的營銷部份就歸女兒一手包辦,當中包括食品包裝、墟市推廣、社交媒體管理。
一點耐性也不能少 媽媽的可靠手藝
一顆小小的黑蒜的製作過程十分繁複,蘇媽媽會首先親自挑選、購買大蒜,洗淨後以電飯煲保溫烹煮,以低溫烘乾後再作風乾,需時至少十五天。大蒜溫度和濕度的控制,對能否成功製作黑蒜至關重要。發酵製造的十來天裏,過程不能中斷,需要耐性和技巧之餘,大蒜發酵的濃烈氣味也是未必是每家每戶都能接受。
蘇媽媽的黑蒜天然無添加,與工廠大量製作的食品相比,大概這種家庭小品牌更可予人信心。蘇媽媽除了親自動手製作黑蒜,她自己每日也平均吃一至三顆,可謂真正的「生招牌」。製作者每天都吃的食品,就是品質的最大保證。
現時坊間的黑蒜大多由外地進口,難免不夠新鮮。蘇媽媽為了確保品質,都會在接收訂單後才製作,並在兩星期內送出,使每顆黑蒜都新鮮有功效。
當然,羅馬豈是一天就能築成?要身體健康並沒有捷徑,不只是單單吃一種食品就可以抄小路達成。每個人體質皆不盡相同,黑蒜之價值效用也會相應出現差異,若對黑蒜和食療有任何疑問,應諮詢專業意見。
墟市的無限可能性 小攤檔連繫起兩代人
墟市活動中萌芽的「蘇媽媽手工黑蒜」,從此成為了一個不一樣的母女活動。黑蒜全由蘇媽媽親手製作,剩下的營銷部份就歸女兒一手包辦,當中包括食品包裝、墟市推廣、社交媒體管理。
蘇媽媽和Violet並非一同居住,但透過將手工黑蒜分享予大眾,使她們關係比以往更為親近。母女倆在不同的崗位成為夥伴,合作無間地把黑蒜帶給更多家庭,這份意義更值得支持。
香港的社區存在很多尚待發掘的可能性,墟市文化重新啟始的重要意義之一,就是使更多正面理念能夠在不同的社區遍地散落開花。無論是本地有機蔬果、小巴水牌的手藝,還是推廣健康食品的「蘇媽媽手工黑蒜」,這些不在主流經濟之中的小攤檔可能不是什麼大生意,卻是促進香港多元發展、使文化茁實長存的不容忽視的一環。
墟市一個個小攤檔,可以連繫着蘇媽媽和女兒,連繫着關注健康的遊人,也連繫着一群不願「死心」的人,使眾多不願對本地經濟和文化死心的人,通過墟市連絡交流、共享資源,相信就是墟市最巧妙的地方。
如對手工黑蒜有興趣,可到蘇媽媽的Facebook專頁了解更多:蘇媽媽手工黑蒜 So Ma Ma Black Garli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