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:李穎琛
編:羅婉彤
發佈日期:2017-07-20
加入成為檔主的經歷背後,是岑生和他母親很不容易的故事,而她亦是岑生辭去工作繼而參與墟市的原因。
無常人生之中的滴水之恩 默默耕莘報以社區
數年前,岑生認識到明愛的社工,未幾八十多歲的母親突然中風入院,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像是被龍捲風刮過一遍,母親記憶力每況愈下,逐漸難以組織語言,需要密切照顧。因為經濟能力不允許聘請家務助理,同時又不想母親居於老人院,他決定辭去貿易工作,退休全職照顧母親。
過程之中,他說:「全靠社工幫左好多。」而醫務社工的協助至為重要,由協助他們處理醫療康復上的疑難,到申請公營房屋,這些扶持使他們母子倆的生活得以維持。及後,更邀請他成為墟市檔主。於是透過社福機構,他與玩具行業重新連繫,在各個社區擺起攤檔,用他自己的方式散佈簡單的快樂。
岑生與母親喜憂相依,墟市正好予他空間同時看顧小生意和母親,到各區為孩子分享快樂的時候,母親亦能一同外出接觸社會。至於墟市的不穩定性,卻未有嚇倒他,他說生意和人生一樣,都不能預料,難以計算,只希望這些墟市網絡能夠維持下去。
萬家燈火裏千百個香港故事
在香港大都市的燈火繁盛之下,或許有很多與岑生相似的人。七百多萬人之中,有更多不為人知的艱辛故事。這些默默支撐下去的人們,未必有宏大的使命,也未必對電子屏幕上的經濟數字有莫大影響;他們的力量很小、很小,小得只能為下課的學生們帶來可負擔價格的雪糕,小得只可以用一己之力販賣手作夢想,或是小得只有能耐讓孩子推著小卡車開心好半天。
但請不要忽略這些微小的力量。全憑這些小市民各自在他們的領域發光發熱,才使我們不至窒息於城市的狹逼空間之中,使這個城市不至流於一個普通不過的金融中心,而是能夠保有我們獨特的文化和集體回憶。
( 岑生透過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在2016年10月參加了「墟市營造1+1」計劃的培訓,並參與了在觀塘、深水埗、黃大仙、西區、灣仔舉辦的墟市活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