墟Market

香港後花園的自由情調 審視街頭市集與藝術的價值

編輯 / 記者:倪焯琳 羅婉彤
發佈日期:2019-11-12

 

打風前夕,天氣異常悶熱。走過西貢海濱長廊,不難發現一個個四平方米的空間置了各種手作品,檔主出盡法寶在旁降溫。其中一處滿桌可愛的動植物皮套,出自在海濱市集擺檔已有七八年的情侶April和Andrew之手,製作皮革的技術全憑上網摸索,無師自通。皮革之於他們不僅是樂趣,更反映嚮往無拘無束的生活主義。「我哋係諗到咩設計就去做,依家通常係接熟客生意。」

 


​擺檔已有七八年的情侶April和Andrew

 
墟市「轉型」孰好孰壞?

創立April Eyes後,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(JCCAC)是他倆的第一個市集,及後又參加了文化中心的藝墟,隨着時間推移,一路見證着墟市在我城的盛衰興廢與文化更迭。近年活化工廈、商場相繼開辦私人市集,規模又在年間翻倍擴展,並邀得海外手作人參與。而擺賣的產品也由全手工藝品逐漸混入了非自製品,Andrew感嘆︰「以前好多真手作人賣馬賽克、布藝等,嗰陣有得擺檔係一種地位,𠵱家就冇咗呢種感覺。」他直言時代汰弱留強,如今光賣個人皮藝創作之人,全港恐怕只剩十個左右,「搵到食嘅通常都有開班教人。」

「有買開名牌嘅客人寧願以後只買我哋嘅皮套,佢話仲有特色啲。」

皮革的價值在於它存活在人的身邊多久。他們的產品紀錄保持者最長為八年,「今朝仲見到佢用緊,好神奇!」April自豪地說︰「有買開名牌嘅客人寧願以後只買我哋嘅皮套,佢話仲有特色啲。」

 

冷氣不及海風

藝墟是他們心中的一個結。當年文化中心的計劃被取締,影響了許多於該處長駐的藝術愛好者,更揭示了政府愈見減輕對藝術及街頭市集的重視。現存人氣最高的合法非牟利墟市中,西貢海濱是其一。縱然酷暑難耐,April和Andrew都未曾想過離開。選擇留下,全因這裏盛載着濃濃的人情味。April笑言現代人不全享受逛商場,反而喜歡親親大自然,每個周末都有客人特意過來趁墟。「𠵱家唯一希望政府可以保留呢個墟市,繼續發展,最好他朝令呢度變成一個國際景點!」
皮革用得愈久,就愈趨柔軟,其實人的性情、以至本土文化亦然。兩人結伴十多年,以皮藝帶動社區藝術的生命力,在如斯時代,讓趁墟情懷繼續流轉,希望更多人會支持一個個在社區內的小據點。